2024.07.16
淺談兒童慢性腎病

台灣的末期腎臟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發生率及盛行率居世界第一,然而末期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只是慢性腎病冰山的一角,一般認為台灣兒童ESRD與CKD比值約是1:200或1:1000。腎臟病可以緩慢持續的進行,完全沒有症狀,等到腎臟功能破壞到剩下不到25%時才發現,則只能洗腎換腎了。兒童是我們未來的主人翁, 若能在兒童青少年時期,便能及早發現疾病,給予兒童病患早期治療及使其了解慢性腎臟病的照護原則,防範於未然,是我們能否在未來的台灣降低末期腎臟病盛行率的重要課題之一。
 
台灣兒童尿毒症最常見四大的原因為:腎炎,先天性泌尿道異常 (包括先天性腎臟發育不全,輸尿管膀胱逆流) ,基因異常,及具腎毒性的藥物(如中草藥)。
 
在腎炎的部份, 兒童的腎炎異於成人者為: 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90%是可以治癒的。家長在家須注意孩童有無出現茶色尿、紅色尿、泡沫尿或頭痛等高血壓症狀外,一般無症狀之兒童可以利用學校裡施行的學童尿液篩檢予以早期發現。台灣自1992年開始執行學童尿意篩檢,到目前是國小一年級、四年級、及國中一年級學童為篩檢對象。長期的統計資料顯示:嚴重蛋白尿會造成將來進入慢性腎臟病久之成為末期腎臟病。而且台灣兒童之特殊高危險群為紅斑性狼瘡腎炎、巢狀腎絲球硬化症,這些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而越來越多的胖孩子,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因成人末期腎臟病約半數都是糖尿病腎病變, 因此更要注意早期發現、飲食控制及適度運動。
 
在先天性泌尿道異常的部份,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林清淵教授及謝從賓醫師的研究發現國人新生兒泌尿道異常率大約是1/100,到了小學其罹患率大約是5/1000。泌尿道構造上的異常需要靠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
 
國際上依腎絲球過濾率(eGFR)對慢性腎病(CKD)嚴重度做分期:
 
第1期: 腎功能正常,但有病理學檢查異常和腎損傷的指標: 包括血、尿 
           成份異常或影像學檢查異常。eGFR: >=90ml/min/1.73m2
第2期: 輕度慢性腎衰竭。eGFR: 60~89 ml/min/1.73m2
第3期: 中度慢性腎衰竭。eGFR: 30~59 ml/min/1.73m2
第4期: 重度慢性腎衰竭。eGFR: 15~29 ml/min/1.73m2
第5期: 末期腎臟病變 (ESRD)。eGFR: 15~29 ml/min/1.73m2
 
根據林清淵教授長期研究結果顯示: 第3期以前是治療的黃金時期,若能第3期以前積極治療則能延緩腎病的進行;經尿液篩檢結果顯示, 台灣兒童腎病大多在第3期以前,因此若經適當轉介與積極治療是可有效降低末期腎臟病變的發生率。
 
透過尿液、超音波等疾病的篩檢,並配合學校健康檢查,適當的轉診尋找小兒腎臟專科醫師協助,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確定病因並給予正確治療,以挽救腎功能之損傷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