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
營養代謝基因檢驗—科學減重法

隨著基因醫學的進步,最近醫療領域流行著號稱「一滴血」即可檢驗出體質相關基因的「基因檢驗」,而可針對個人的基因體質進行「個人化醫療」之源起於1985年,由美國科學家Renato Dulbecco提出「人類基因體計畫」,美國政府隨後1990年正式推動,預計耗資30億美元,透過跨國實驗室的合作,用了15年的時間,描繪出人類基因體的遺傳圖和物理圖,並定出人類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以及將10萬個左右的基因定位。在各國通力合作之下,提前在2000年完成了「人類基因的定序草圖」,並將基因資訊公開在美國國家生物資訊中心(NCBI)的基因資料庫裡,提供所有科學家查詢的服務。而這「人類基因體計畫」稱為人類科學史上的三大工程之一。顯示具有重大科學意義以及經濟效益,並促進一系列生命科學的發展,對於生命的起源、演化、細胞發育、分化及疾病發生等提供很好的參考資料。也因此,2000年時,當時美國總統柯林頓帶著「人類基因體計畫」團隊,宣布完成了「人類基因的定序草圖」說了劃時代的一句話,那就是「這是一本製造你我的說明書,還有甚麼比這更吸引人呢?」。隨著「人類基因體計畫」的完成,帶動著分子診斷的新時代,而這本「製造你我的說明書」意味著「預防醫學時代」的來臨。

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急速變遷與飲食習慣的改變,肥胖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過去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中包含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腎病症候群,多達六項與肥胖有密切相關。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1996年就正式將肥胖列為一種慢性疾病,2005年也估算出全球約有16億成人,屬於體重過重,屬肥胖者則超過3億人。臺灣也因生活型態的改變,肥胖問題加劇,不但造成社會問題,也造成嚴重的經濟問題。為遏止日益嚴重的肥胖問題及有效推動肥胖防治,促進國人身心和社會健康,衛福部於民國100年推動「健康100,台灣動起來」全民健康減重活動,結合中央各部會及地方衛生單位,提倡動態生活,營造有益健康的生活環境,提高民眾對熱量與營養之知能,以增進身心社會健康,預防肥胖及慢性疾病。

評估身體脂肪含量的方式很多,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界定肥胖。衛福部公布的標準則是BMI≧25,過重為23.0 - 24.9,理想體重為18.5 - 22.9。此外,男性腰圍若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其健康的風險程度也會增加。

而對於兒童肥胖的定義,依據衛福部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一般為將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同年齡及性別的第85分位以上稱之過重、超過95分位稱之肥胖。

目前醫學上,研究與肥胖相關之基因超過100種已經確立,包含與能量代謝消耗相關、食慾控制、脂肪細胞生長及分化、增加脂肪吸收、肥胖引發胰島素抗拒、脂質代謝、孩童及成人肥胖等等。如今許多醫院和生技公司已經能提供「營養代謝體質基因檢驗」的服務,提供全新個人化服務,經由基因檢驗,搭配臨床醫師的專業建議,可以提供最適合的體重管理策略。這類型的檢驗服務具有四項特色:
(1) 個人化 --- 依據個人專屬的基因型態,提供最適合的體重管理策略。
(2) 採樣容易 --- 僅需抽血檢驗即可。
(3) 選擇性 --- 提供六種營養代謝相關基因檢驗,可以任何組合進行檢驗。
(4) 固定性 --- 個人專屬的基因型,不會隨身體狀況不同而改變,一生僅需檢驗一次。


基因檢驗是應用目前的醫學研究成果,針對受檢者日後肥胖罹患的可能性進行風險評估。基因變異點之檢測,若發現有變異,代表罹患肥胖風險較一般人高,但不代表受檢者日後一定會罹患該類型肥胖。肥胖的成因除了基因缺陷或遺傳之外,後天的飲食、生活習慣以及外在環境都可能是造成肥胖發生的因子。

目前臨床上可提供營養代謝體質基因檢驗包含下列六項:

隨著科學的進步,對於減重提供了全新的選擇,經由「營養代謝體質基因檢驗」,提供全新個人化服務,為每個人提供最適合的體重管理策略與建議,這是一個「科學算命」的時代,您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