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腦炎的介紹

日本腦炎是由黃病毒科(Flaviviridae)下,黃病毒屬(flavivirus)中的日本腦炎病毒引起。感染途徑主要透過病媒蚊如三斑家蚊、環蚊家蚊和白頭家蚊,先叮咬受日本腦炎病毒感染的動物,在臺灣主要是豬隻,而後此病媒蚊再叮咬人類,人類因此獲得感染。

疾管署統計近10年資料發現,日本腦炎確定病例之發病月份多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其中以6、7月為高峰。

感染日本腦炎的患者大部分是沒有症狀的,少部分的病患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症狀,嚴重者則會出現頭痛、高燒、痙攣、抽搐或昏迷等症狀,最後可能導致神經、精神性後遺症或死亡。

日本腦炎臨床過程與預後變化較大,恢復期較長。其產生的神經性後遺症包括不正常肌張力、語言障礙、運動肌無力等。精神性後遺症以脾氣暴躁、性格不正常為主,智力不足則常發生在年輕的小孩。致死率為5~60%。

病媒蚊主要在水田、灌溉溝渠、池塘、及積水容器等孳生,喜好於黃昏與黎明時分吸血,另外豬隻主要為病毒感染增生的動物。因此,若要避免感染,要儘量避免至病媒蚊孳生地點及豬舍附近活動,尤其是上述的時段。若無法避免,可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裸露處可塗抹防蚊藥劑,睡覺時可掛蚊帳,來避免蚊蟲叮咬,以降低感染風險。

提醒大家,疫苗接種仍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日本腦炎疫苗目前已經可以全年提供接種,成人如有暴露在前述高風險環境或有感染風險者,可前往醫院與醫師討論自費接種。年滿15 個月的幼兒,應接受2 劑注射,其間相隔2 週,隔年接種第3劑,小學一年級時再追加接種一劑。家裡若有尚未依時程接種的幼兒,應儘速至醫院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的免疫力來預防日本腦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