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來到,各種有趣好玩的活動和清爽美味的食物,總讓人能開心享受夏天的熱情活力!但是,夏天也是許多感染性疾病好發的季節,家有孩童的父母若能對以下常見疾病多一分認知,就能多一分防範與準備。常見的兒童感染性疾病有:
‧腸病毒
臺灣每年4-9月會進入腸病毒流行高峰期,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呼吸道或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感染。症狀表現從輕微的無症狀感染,到嚴重的腦膜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等都可能發生,典型症狀則為咽峽炎(發燒、口腔後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和手足口病(發燒、口腔潰瘍、手掌、腳掌與臀部出現紅疹),主要由A族克沙奇病毒,少數為腸病毒71型所引起。病童因口腔潰瘍疼痛,食慾可能比較差,此時可吃些較為冰涼的食物,或使用止痛藥物緩解不適。
腸病毒易侵犯孩童,尤其是3歲以下幼童,若出現腸病毒感染重症的前驅症狀(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務必要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預防腸病毒最重要的就是勤洗手,確實做好手部清潔,以及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當幼童生病時,應立即就醫,並遵醫囑在家休息,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以降低疾病傳播機會。
‧細菌性腸胃炎
夏季為細菌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臺灣最常見的細菌性腸胃炎致病菌為沙門氏菌,傳染途徑主要為吃到被動物或人類糞便汙染的水或食物,例如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牛奶、肉類或相關製品,或因食物在高溫下保存不當,導致沙門氏菌大量繁殖而更容易傳播;或是病人在腹瀉時,沙門氏菌經由糞口傳播。
在感染後1-2天,會出現急性腸胃炎症狀(如:發燒、腹瀉、腹痛、糞便帶有黏液和血絲等)。輕微腸胃炎的患者,發燒大多會在72小時內緩解,通常不需要給與抗生素治療,也不建議使用止瀉藥物,但需適度補充水分。嬰幼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一旦感染,症狀會比較嚴重,若出現高燒不退、嚴重腹痛腹脹、活力低下等症狀,須及早就醫。
預防重點在力行食品安全5要訣:保持食品清潔、生食與熟食要分開處理、食物要完全煮熟(開水要持續煮沸5分鐘)、食物保存在安全溫度、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
‧流行性角結膜炎
俗稱「紅眼症」,是夏天最常見的眼部感染症。大部分是由腺病毒感染所引起,傳染力非常強,常造成大規模流行。症狀為眼睛刺痛、灼熱、異物感、畏光、流眼淚、結膜因充血而呈鮮紅狀、眼睛分泌物增加。若合併角膜炎會影響視力。
主要為接觸傳染,例如接觸到病患的手、眼睛分泌物、公用毛巾、門把等,或出入消毒不完全的游泳池等公共場所。治療以用藥使症狀緩解為主。
預防方式為確保個人衛生清潔,疾病流行期避免出入公共游泳池與公共場所。
‧夏季熱
最後,談談一個夏天在門診常見的狀況。許多家長憂心忡忡地抱著孩子來到診間:「醫師,我的小孩每天下午都燒到38度,已經好幾天了,他到底怎麼了?」經過詳細的問診、身體檢查與相關檢驗,會發現小孩除了體溫過高外,通常沒有其他不適或異常症狀,若是年幼的小小孩,這時就要仔細評估會不會是「夏季熱」所導致。
臺灣位處亞熱帶,夏天平均氣溫超過30度,有些年齡6個月到3歲的嬰幼兒因中樞神經發育尚未成熟,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以致一到夏天,體溫就升高到38度左右,但多半不會超過39度。這不是生病引起的發燒,只是一種高體溫的現象,而且幾乎天天都會發生,等到秋天氣候變涼,就會自然緩解。
對於夏季熱,不需要使用退燒藥物,最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就是「吹冷氣」,當室溫降至25度以下,小孩的體溫也會很快降至38度以下。吸汗、透氣、涼爽的穿著,與適當補充水分也是很重要的。
醫師的叮嚀:
對於夏天常見的兒童感染性疾病,家長若能暸解其感染途徑,教導孩子勤洗手與加強個人衛生等預防措施,一有可疑症狀立即就醫,並遵醫囑好好治療,才能確保孩子有個健康快樂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