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介紹一些較常見的小兒外科疾病,讓家長們了解,及做為小朋友手術前的參考。
一、小兒腹股溝疝氣
有疝氣的小孩會發生什麼症狀?
一般都由父母親最先發現,當小孩用力、腹壓增加時(如哭鬧、運動、咳嗽、解便時),前述之腹腔內容物被推進「疝氣袋」內,在腹股溝處形成一個鼓起的腫塊,有時還延伸至陰囊或陰唇。往往當小孩躺下或不用力時,腫塊即逐漸消失。但如果發生疝氣嵌塞,腹腔的內容物無法回到腹腔內,時間久會因缺血而壞死,引起腹膜炎,敗血症而有生命危險。
為什麼會得疝氣?
小兒腹股溝疝氣是一種先天性異常,有點家族性。它的成因是由於有一醫學上稱為腹膜鞘狀突由腹腔內延伸至腹股溝至陰囊,使得腹腔和陰囊相通,而女性的腹膜鞘狀突則是由腹腔延伸至大陰唇處。大部份嬰兒出生後此構造會封閉,但有部份則沒有封閉,形成與腹腔相通的「疝氣袋」。如果腹腔的內容物如腸子、網膜或卵巢經由此構造進入腹股溝,甚至到了陰囊,形成一鼓起的腫塊,就是疝氣,俗稱「墜腸」、「脫腸」;若只有腹水流入,則形成陰囊水腫。
有疝氣的小孩要如何治療?
疝氣只能以手術治療,因為有可能腸子或其他腹腔內容物卡在疝氣囊內造成壞死。卡住的機會以小於一歲的小孩為高,且常無法適當表達而延誤醫治,更應及早手術。陰囊水腫若發生在一歲以前,則可以暫時觀察到一歲左右,若無消失再行手術,不過在觀察期間,應時時注意是否變成疝氣。由於目前小兒麻醉的技術進步,且在手術前都會先替小朋友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及評估,所以家長不必過於擔心,不要認為小孩太小,經不起麻醉和手術,而延至發生腸子卡住才來求醫,增加了手術的併發症和生命危險。
二、隱睪症
什麼是隱睪症?
廣義來說,睪丸不在陰囊內,就可稱為隱睪症。而嚴格的定義則必須把因為提睪肌過強及過度敏感所造成的可伸縮性睪丸除外。當胚胎時期睪丸從後腹腔的位置慢慢下降到陰囊的過程中若有任何停滯,就會產生隱睪症。
隱睪症如何治療?
因為睪丸對外界的溫度變化相當敏感,睪丸在腹股溝或腹內因溫度較高,影響睪丸發育,生育力因而下降,這種影響在兩歲以後越來越明顯。隱睪日後產生惡性腫瘤的機會較高。睪丸在腹股溝也比較容易受傷或扭轉,故要及早做治療。
(一)一歲以前的隱睪,只要觀察即可,因為一歲以內睪丸仍會有相當大的比例會下降。
(二)兩側隱睪者,可嘗試荷爾蒙療法。可使用人類絨毛膜性腺促激素 (hCG)注射,或黃體激素釋放激素 (LH-RH) 注射或鼻部噴藥,成功率大約25%左右。但也有人反對荷爾蒙療法,因為代價昂貴,療程長而痛苦,效果不佳,倒不如直接手術治療。
(三)一歲以後至兩歲前,接受睪丸固定手術。
(四)若合併疝氣,在修補疝氣同時進行睪丸固定手術。
三、包皮的問題
包在陰莖外面那層皮稱為包皮,絕大部份的男孩在出生後其包皮都會包著龜頭,隨著年齡長大,包皮會漸漸往上褪開而露出整個龜頭。一般到三、四歲時,大部份的男孩其包皮都能完全褪開,如果包皮無法褪開露出整個龜頭,稱為「包莖」。如果包皮完全蓋住龜頭,但可褪開露出整個龜頭,則稱為「包皮過長」。如果包皮褪開時,部份與龜頭黏連,致無法露出整個龜頭時稱為「包皮黏連」。如果用力褪開緊閉的包皮,致使包皮開口卡住龜頭無法褪上或褪下時稱為「嵌頓包莖」,發生此種情形時需緊急處理將包皮用手或開刀褪下,否則嵌頓過久之龜頭可能發生壞死。
包莖依年齡大小可分兩種情形:在三、四歲內包皮與龜頭有薄膜相連稱「生理性包莖」,在三、四歲以後若仍包住,則易藏污納垢,稱「真性包莖」,需手術處理。
什麼時候要割包皮?
(一)儀式性和社會性-在猶太人、回教徒、北美洲等地,剛出生的小孩即行割禮。
(二)醫學需要-如前述之真性包莖、嵌頓包莖及再發性包皮炎。
什麼時候不能割包皮?
(一)尿布疹及局部發炎厲害。
(二)尿道下裂病人,因其再造尿道時需用自己的包皮。
至於前述之「包皮過長」、「包皮黏連」之病人,只要將包皮翻開清洗乾淨,則割不割包皮倒是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