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癢啊!是誰在咬我?
五歲的小明由阿嬤帶進診間,腿上及脖子有許多紅色的丘疹。「醫生,阿明皮膚是怎麼了?」「這看起來可能是咬的。」「那到底是被什麼蟲咬的呢?」這是當診斷病人的皮疹可能是蟲咬反應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事實上蟲咬反應的皮膚表現有幾種,可能是水泡,也可能是丘疹,也可能久了產生色素沉澱,但不管是那種皮膚表現,光就疹子本身要診斷出何種昆蟲咬的仍有相當的困難,因此病史詢問就十分重要了。
 
如果去了台中大坑爬山回來才有疹子且數量不只幾顆,疹子在身高一公尺以下的位置,小黑蚊的機會自然較高。因為小黑蚊飛行高度通常是在一公尺左右且小黑蚊喜歡群體出沒的關係。
 
若是住家附近野貓野狗肆孽,小朋友又喜歡親近寵物,疹子的位置在膝蓋以下,大多是跳蚤所引起。因為跳蚤沒有翅膀,所以除非躺在地上或坐在地上,以及將跳蚤帶回床上,或者長時間暴露於跳蚤眾多的地方,導致跳蚤慢慢從腳跳到上半身,一般而言,上半身比較不會有跳蚤引起的疹子。
 
若是住在旅館之後才有的疹子,且大多呈現三個一排的樣子,還要考慮是否為臭蟲叮咬所致。尤其是較廉價或清潔較差的房間比較容易發生。
 
除此之外,在百花盛開的春天還有一種「飛來橫禍」的昆蟲所引起的疾病,叫做「毛毛蟲皮膚炎」。由於毛毛蟲有自樹上垂吊的習性,往往風一吹,毛毛蟲本身或者身上的毛掉到人體,由於產生比較強的過敏反應,導致搔癢不止,疹子分佈常在上半身且多不對稱。
 
大雨過後在一些田地,公園也會出現一種叫隱翅蟲的小昆蟲,由於有趨光性且身形較小,可以穿過紗窗跑到家中,當我們不小心碰到它時,身體的汁液會跑出來,造成皮膚的刺激及潰爛,因此患者常有灼熱痛之感覺。
 
阿嬤聽了之後搖搖頭說「醫生,你說錯了,這不是咬的所引起的,我們一家人一起出門,但是其他人都沒有阿!」針對一般人這個合理的質疑,美國的小兒皮膚科雜誌特別指出,其他同行的人常常不會有相同的症狀是很可能的現象。因為蟲咬的對象視個人而定,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招蜂引蝶」,並且蟲咬反應是一種過敏反應,所以每個人被咬到時的反應自然也有所不同,自然造成有些人會有些人不會的結果。就好像一桌子的人吃蝦子,會過敏的人可能就只有一個而已,若大家都有反應,可能就是食物中毒而非食物過敏了。
 
阿嬤聽了點點頭說「你說了那麼多蟲,我都搞混了,那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我笑笑的說「在登山或處於較自然環境時,可以使用薄長袖長褲衣物覆蓋身體或者使用一些防蟲用品啊,如果不幸被叮咬很厲害,就找醫師吧!止癢這種傷腦筋的事情就讓醫師處理就好了。」